在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濱,在山青水秀的清江河畔,在三國古鎮(zhèn)陸城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誕生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學者,他就是我國清末民初的學壇巨子楊守敬。他一生對祖國的科學、教育、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
楊守敬生于清道光十九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即1839年5月16日),譜名開科,榜名愷,更名守敬,字云鵬,號惺吾(星吾、心物),晚年自號鄰蘇老人。籍貫湖北宜都,家居陸城。
楊守敬4歲喪父,靠祖父撫養(yǎng)。5至7歲在家由知書達理的母親教識字、背詩文,8至10歲從私塾先生讀書。讀了1年便能背誦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9歲初學作文,便能順理成章。到了11歲,祖父已年過七旬,體力不支,自家開的兩個商店缺人經(jīng)理,便令守敬輟學習商。但好學上進的楊守敬輟學不輟讀,白天用心經(jīng)商,不差分文;夜間讀書寫文章,從不間斷,數(shù)十年如一日。1857年楊守敬19歲,5月參加縣試,初試第1名,復試第2名。7月府試,5場都考了第1名。同治元年(1862年),楊守敬23歲,赴京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官學教習,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至1884年,出使日本,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外交官。歸國后,先后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地理教授、勤成(后更名存古)學堂總教長。1907年楊守敬68歲,被選授安徽霍山知縣,以“年老不耐簿書”沒有赴任。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為了借重楊守敬的聲望來籠絡(luò)人心,聘楊守敬為國府顧問,楊守敬以“年老無意出山”辭聘。后又黎元洪敦聘,楊守敬又以“政治非我所長”而拒,但終未辭掉而不得已入都就任。后又加以參政官所屬。次年(1915年)無疾而逝,民國政府撥喪葬費二千元,派員致祭,并派衛(wèi)隊護送靈柩回鄂,埋葬在宜都龍窩祖塋。
二
楊守敬一生無心做官,刻苦自學攻讀,潛心鉆研學問,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著述宏富,成為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著名學者。《清史稿》對楊守敬的成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楊守敬,其學通博,精輿地,用力于水經(jīng)尤勤;通訓詁,考證金石文字,能書摹鐘鼎至精;工儷體,為箴銘之屬:古奧聳拔,文如其人;以舉人官黃岡教諭,加中書銜。常游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積資,藏書數(shù)十萬卷,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見《二十五史》卷十二《清史稿·列傳》)。
楊守敬的第一大成就是輿地學,即歷史地理學,他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
楊守敬歷史地理學的成就卓著,第一個貢獻是著作多。他對我國正史地理著作幾乎都曾研究過,撰寫有代表巨著《水經(jīng)注疏》,編繪有中國最全的歷史地圖集《歷代輿地沿革圖》2301圖、軍事用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71圖,還編繪有《水經(jīng)注圖》304圖。其代表名著還有《隋書經(jīng)籍志補證》、《晦明軒稿》、《漢書地理志補?!?、《三國地圖》、《三國郡縣表補正》等20余部。成就最高、世人評價最多的是《水經(jīng)注疏》。清著名學者羅振玉將楊守敬以《水經(jīng)注疏》為代表的歷史地理學與李善蘭的算學,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研究《說文解字》)并譽為當朝的三大絕學。當代學者朱士嘉說:“迄于清末,楊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數(shù)十年精力于此,集諸家之大成,蓋近百年來治歷史地理者無出其右焉?!泵珴蓶|有一次對吳晗講到讀《資治通鑒》只知地名,不知方位,要是有一部地圖集配合就好了。吳晗回答說有,清代楊守敬編繪的《歷代輿地沿革圖》,一朝一圖,州縣都上圖,地理沿革都有。對此,毛主席十分贊賞(以后由譚其驤教授整理出版了《中國歷史地圖集》——這是后話),并提議要將楊圖出版。
楊守敬撰疏、熊會貞參疏的《水經(jīng)注疏》集幾百年來《水經(jīng)》、《水經(jīng)注》研究之大成,使我國沿革地理學達到高峰,是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楊守敬立意為《水經(jīng)注》作疏,認為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本于《禹貢》、《班志》二書,便撰《禹貢本義》、《漢書地理志補校》,用來追溯其源。又認為《水經(jīng)注》的作者酈道元系魏人,便撰《三國郡縣表補正》,以考其世。還認為《隋志》與魏近,《隋志》可證酈《注》,便撰《隋書地理志考證》以探究其尾。又以歷代州郡沿革分合靡常,水道經(jīng)流古今懸絕,便繪《歷代輿地沿革圖》、《水經(jīng)注圖》,借以弄清變遷,然后按圖作疏,糾正前人錯訛。楊守敬為撰《水經(jīng)注疏》,參閱的書籍就達764種,因而他能做到凡酈氏所引之書,在《水經(jīng)注疏》中皆注出典;所敘之水,皆詳其遷流。集各家之長于一書,正誤糾謬;旁征博引,尋本溯源;考證精詳,言之有據(jù);疏圖互證,相得益彰?!端?jīng)注疏》既是歷史地理學的,也是水利學的、農(nóng)業(yè)學的、考古學的、民俗學的、文學的宏篇巨制。全書共40卷,兩百余萬字,共記述全國大小河流3000多條。
楊守敬的第二個貢獻是糾正前人的錯訛多。一是用金石考證法,用歷史事實驗證;二是用實地勘察法,用親眼所見的事實說話。例如清江,古稱夷水,《水經(jīng)》說:“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江。”《水經(jīng)注》以訛傳訛,也認為清江出于長江而入于長江,即是說清江上游與長江相通,可通舟,再到宜都匯入長江。楊守敬運用金石考證和實地勘察二法,對以上錯訛予以糾正而得出正確結(jié)論:清江自古到今,上游不與長江通。他在《水經(jīng)注疏》中有這樣一段敘述:“余常由清江上溯至長陽資丘,舟行至此。其間灘險以數(shù)十百計,兩岸山峽壁立處,較巫峽又狹數(shù)倍。由資丘以上則崎嶇更甚。其水有懸崖數(shù)十丈若瀑者,必不可通舟。若古時又有江水并流,勢必漫山溢谷,非惟險逾三峽,將沙渠亻艮山之間無居民矣?!苯?jīng)他證實:清江源于利川,流經(jīng)恩施、長陽,在宜都匯入長江。
楊守敬的第三個貢獻是在治學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忘記服務(wù)現(xiàn)實。如他在《水利議》一書中,就寫到今武漢市所管轄的“青山”、“東湖”、“武昌”、“江夏”、“龜山”、“洪山”、“鸚鵡洲”等地名。他針對當時水土流失的現(xiàn)實,提出要“浚沙”、“清淤”、“筑閘”、“開渠”、“排澇”等這些治山治水的良策。他認為,古時長江兩岸都有森林,到了近代,臨江的樹木砍伐殆盡,當?shù)鼐用癫恢俜N上樹,而是挖除樹根,于巖隙處種菽麥。逢大雨,其泥沙隨流而下山,再而入大江,久而久之,巖隙之土日薄,麥菽也不能種了,江被淤積變窄,一旦遇洪水奔流而下,便會鬧水災。若今人只仿效前人筑堤防患,是難于奏效的。因此,他建議要重視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才能從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楊守敬在歷史地理學上的第四個貢獻是開彩色套印地圖之先河。楊守敬在編繪《歷代輿地沿革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水經(jīng)注圖》時,為了區(qū)別正誤,便想出用朱墨二色套印的辦法。
楊守敬的第二大成就是金石文字學,他是舉世公認的金石文字學家。我國的語言學分為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研究的是文字的形體,金石文字學則是文字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重點對象是金石上面的古文字,例如碑刻、石刻、古錢幣、竹簡、布帛、印璽、青銅器等上面的文字。楊守敬早在青年時期,就注意搜求古印、古幣、碑刻拓片之類的物品,數(shù)十年以后,不僅成為“詘藏之富,當世罕匹”的收藏者,而且博學多通,不間斷地研究,頗有建樹,撰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楷法溯源》、《古泉藪》、《望堂金石》、《壬癸金石跋》、《己庚金石跋》、《丁戊金石跋》等十多部著作,尤其注重金石文字在治學中的作用,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地理志考證,校正和補訂先人著作幾十卷。如1982年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中列有楊守敬的4部著作,其中《隋書經(jīng)籍志補證》便是運用金石考證的辦法校正補訂前人著作的一例,該書糾正前人重大錯訛達27處之多。在研究《水經(jīng)注》時,對酈道元所引的典故皆標明出處,批于書眉行間,八部皆滿。用金石考證的方法糾正《水經(jīng)》和《水經(jīng)注》的錯訛不勝枚舉。如《水經(jīng)注》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縣北有女觀山,厥處高顯,回眺極目。古老傳言,昔有思婦,夫官于蜀,屢愆秋期,登此山絕望,憂感而死,山不枯悴,鞠為童枯?!敝v的是宜都縣北古老背至云池之間的一座山上,有一婦人常站在山上望她在四川做官的丈夫回家,可總是望不回,便憂憤至極死在山上,從此該山便被鄉(xiāng)人命名為女觀山。楊守敬對這個傳說故事沒有爭議,而是對“枯”字有看法,因此山本多草木,便在這個“枯”字后面加上按語“童枯當為童岵之誤。《毛詩傳》,無草木曰枯,然考《爾雅》,山多草木曰岵。《說文》亦云,岵,山有草木也。酈氏未遑深考?!?BR>
楊守敬的第三大成就是版本目錄學。他是晚清以來最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
一是給后世留下的研究成果多。如《日本訪書志》、《留真譜》、《日本訪書志補》、《叢書舉要》、《歷代經(jīng)籍志存佚考》、《經(jīng)籍沿革考》、《古刻沿流考》、《隋書經(jīng)籍志補正》、《唐宋類書引用書目錄》、《楊守敬藏書目錄》,還有碑刻目錄多部,大大豐富了我國版本學、目錄學的內(nèi)容,而且許多是劃時代的杰作。
二是善于鑒別。有一次在日本一家刻字社,18塊白版為18個刻工所刻,18個工匠都是經(jīng)過嚴格挑選而來的,很難找出他們技術(shù)上的差異。這18個工匠提出要楊守敬鑒別,哪塊版是他們領(lǐng)頭人刻的。楊守敬憑著真才實學和超人的鑒別能力,一塊一塊地看過后,從中挑出一塊來亮給他們看,頓時18個工匠立即起立,掌聲齊鳴長達10多分鐘,并且第二天《朝日新聞》刊出《楊守敬——中國之奇異人才》的報道。從此,楊守敬在日本名聲大振。
三是精于考證,糾正前人的錯訛。對《日本訪書志》所收的書目,從形式到內(nèi)容,對各書的版本從標題、字體、行款、墨色、篇卷分合,乃至語言風格等等,都有精當?shù)目甲C,旁征博引,糾正前人的錯訛很多。
四是將日本的善本書影引用到中國。善本書影就是從比較珍貴的版本中選取能代表版本特征的書頁摹仿刊刻,然后編成書目。這是版本鑒定的一種工具,也是版本目錄學研究不可缺少的資料。善本書影作為一種目錄形式,始于日本,楊守敬將它引入國內(nèi),并發(fā)揚光大,成為我國善本書影之第一人。
楊守敬研究版本目錄學是從刻書開始的。他對版本目錄學還有一大貢獻就是刻書多,且質(zhì)量亦精。早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兼任領(lǐng)導刻有《古逸叢書》等。他對刻工要求極嚴,而且以其精湛的鑒賞技術(shù),使刻工不敢稍有疏忽,否則重刻,直至達到精善為止。因而所刻之書,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為之驚嘆,贊不絕口。從日本回國后,又刻了很多書。從1869年至1909年間,就刻有《論語事實錄》、《望堂金石》、《楷法溯源》、《晦明軒稿》、《留真譜》、《歷代輿地沿革圖》等20多部書。
楊守敬的第四大成就是書法。他是享譽國內(nèi)外的書法大家。
楊守敬的書法成就,一是獨樹一幟的書法特色。楊守敬18歲那年去參加考試,答卷的內(nèi)容名列前茅是有把握的,然而結(jié)果榜上無名。后來得知,考官馮展云很看重書法,嫌他的字缺乏功底,便將他的考卷丟棄一旁沒評分。楊守敬弄清原因后,便發(fā)憤練習書法。當時他家的經(jīng)濟條件不好,練字時很注意節(jié)約紙張,一張紙要寫8道:先淡紅、后深紅、繼而淡墨、最后濃墨,正面寫4道后,將紙翻過來又依次寫4道。除了在紙上練習外,還在地上練,石上刻,以鍛煉腕力。有了一番寒徹苦,終得梅花沁脾香。第二年去應(yīng)試,取得名列榜旁首的好成績。以后,仍不間斷地練習,一方面師承前人的筆法,另一方面廣泛地收集碑刻、法帖,做到了“搜奇選異,積簣成山”。他反復研究探索,終于不拘一格,沖破歷代書家重法帖重中鋒的觀念,開創(chuàng)了重碑刻、重側(cè)鋒的一代新風。因而他的字“既有金石碑刻的蒼勁,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為世人敬重。
二是留給后世的作品精。熊會貞在為先生續(xù)寫《鄰蘇老人年譜》里說:“先生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蓋世無雙,一時名人莫不推重?!眹鴥?nèi)名勝古跡,幾乎都留有他的墨寶。如東坡赤壁有他書丹的《留仙閣記》碑文,漢陽琴臺有他書丹的《琴臺記》碑文,歸元寺有他書丹的《藏經(jīng)閣記》碑文,為宜都寫有《更修佑圣宮》碑文,為其恩師撰書有《清故歲貢生文靜朱先生墓志銘》,在日本應(yīng)眾多書家之邀題寫“南浦序言”并刊于書首,還書丹有《秦蒙將軍之像》碑文,至今藏于“三圍神社”,視為日本國寶。陳上岷先生1990年秋隨湖北省文化廳訪日團前去觀瞻了此碑,還寫有一首詩:“楊書勤石照東瀛,屹立三圍勝寶珍,今日藝林多雅集,讀碑常有故鄉(xiāng)人。”楊守敬在國內(nèi)外除書丹的碑文外,還留下很多條屏、楹聯(lián)、扇面等傳世之作,都被當?shù)卣袨橹攸c文物,加以保護;各地博物館、紀念館和專家學者、收藏家以藏有楊守敬的書法作品為榮。歐美、東南亞等國尤其是日本的書家不惜重金求購楊守敬的作品。
三是楊守敬的書法對日本影響深遠,他被譽為日本現(xiàn)代書道化的鼻祖。楊守敬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慕名向他求教書法、金石和登門拜訪者很多,交往甚密的有日本著名書法家日下部鳴鶴(東作)、山本由定(竟山)、岡千仞(振衣)、巖谷一六(修)、松田彐柯、川田雍江、、山中信天翁、矢土錦山他等。更有水野疏梅在楊守敬回國后遠涉重洋來到中國,拜楊守敬為師,求教金石和書法達4個月之久,依依難舍地離開中國時,還寫下抒發(fā)感激之情的詩贈送給先生,詩云:“欽仰風容玉樣溫,胸無城府共談?wù)?。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漢碑遠溯源。介紹一生翰墨妙,奇書萬卷草堂尊。殷勤向我傳心畫,正是山高海岳恩”。水野氏回國后還將記錄的楊守敬講稿《學書邇言》出版,嗣后又自已撰寫了《學書邇言疏釋》出版,楊守敬對日本書壇的影響,浙江大學的陳振濂教授曾在《楊守敬對日本書法的歷史貢獻》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楊守敬在日本短短4年,以他的本出無心,卻聚集起一支極為可觀的力量。在日本明治書壇上絕對可稱為主力的三大書家: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彐柯,都以能躋列門墻而感到榮幸。日下部鳴鶴被稱為近代書壇祭酒,碑書遍布全國,并由弟子編成《鳴鶴先生楷法字匯》、《鳴鶴先生叢話》、《鳴鶴先生學書經(jīng)歷談》。占據(jù)明治書壇至高無上寶座的這些書家無一例外地傾心于楊守敬,甘愿拜倒門下?!睏钍鼐词谷毡緯òl(fā)展出現(xiàn)了重大轉(zhuǎn)折,他推薦的北碑篆隸風并非強加式輸出,相反,倒是他的無心和帶去的一萬多件碑刻拓片和書法作品的魅力完全征服了彼岸眾多莘莘學子,使書家們趨之若鶩。正由于楊守敬當年在日本的巨大影響,至今仍被日本書家尊為“日本近代書道化之祖”。
四是楊守敬的書法為家鄉(xiāng)宜都架起了與日本友好交往的橋梁。楊守敬紀念館開館后,陸續(xù)有日本團體來訪交流,日本京都教育大學教授、日本書論研究會會長、書學書道文學會副理事長杉村邦彥曾先后3次率團來宜都拜謁楊守敬故居,并與宜都書家舉行聯(lián)合書展、筆會,交流書學論文。1992年8月28日,日本代表團與宜都書家聯(lián)合書展揭幕式在宜都楊守敬紀念館舉行,杉村邦彥致辭時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和日本有史以來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在日本,對于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作為楷模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楊守敬,諸如大家所周知,他于明治13年(公元1880年)應(yīng)清國駐日公使何如璋之聘來到日本,直到明治17年(公元1884年)歸國為止,在這4年的駐日期間,與日水朝野名士親密過從,在學問、書法等諸領(lǐng)域給予極大的感化。此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之際,正處于走向世界的躍進之中,新興的意志正在熾熱的燃燒,當時日本的近代書道界,由楊守敬所帶來的北碑書法,作為新興潮流,不可遏止?;谶@種意義,楊守敬是日本近代書道的恩人,即使日本書家,也無不仰其高名,并且從內(nèi)心尊敬他”。每次來訪的日本代表團成員,都懷著崇敬的感情觀瞻楊守敬紀念館,拜謁楊守敬陵墓、或全體敬默3分鐘,然后行三鞠躬禮,或在墓前跪拜,都十分虔誠。繼杉村邦彥之后,又有石橋桂一、青山碧云、谷川雅夫等率團來宜都交流楊守敬研究論文,舉行聯(lián)合書畫展覽、筆會。谷川雅夫在《日本書家與筆的關(guān)系》一文中說:“楊守敬來日本,帶來了1萬余碑拓本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國毛筆。日下部鳴鶴等日本書家通過楊守敬學習碑派書法。楊守敬使用羊毫筆,日下部鳴鶴等日本書家也開始使用?!币院笕毡境霈F(xiàn)了兩家制毛筆的店子,一家“溫恭堂”制造的羊毫筆“一掃千軍”、“長鋒快劍”,很有名氣。另一家叫“玉川堂”,制造彈性很強的馬毫筆,也很出名。他在《日本現(xiàn)代書法流派淵源》一文中寫道:“由于19世紀末楊守敬到日本,帶去了大量六朝碑刻,傳給了日下部鳴鶴等人,日下部鳴鶴又傳給了比田井天來等書家,同時日本書家也直接到中國學習當時的碑派風格,在書法界形成了‘六朝風’,當時,被視為新派書法。以這種書風為淵源的當今流派有關(guān)東西川春洞的弟子,已故的豐道春海、西川寧和他們領(lǐng)導的‘謙慎書道會’。西川寧逝世后,現(xiàn)在的實派人物是青山杉雨、上條信山、殷村藍田和小林罨等。”日本書道教育學會理事長石橋桂一,1990年正值該會成立40周年之際,率團41人來宜都參觀訪問楊守敬紀念館。他在與筆者交談中,講了兩件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楊守敬教會日本書家抬腕法。他說當時日本書家見楊守敬寫字時抬腕寫:如行云流水,運用自如,寫的字流利、豪放、連貫、遒勁,一氣呵成,于是日本書家也學會了這種方法。其次是楊守敬傳教使用羊毫筆。這與谷川雅夫講的不謀而合,足見楊守敬對日本書法界的影響大。
楊守敬的第五大成就是藏書,他是近代大藏書家。楊守敬藏書數(shù)量多,質(zhì)量精?!逗椭輻钍先藜易V》卷七載:楊守敬“所藏書籍四十萬卷,內(nèi)有宋元精本五千卷,并有海內(nèi)孤本及四庫未收之書甚多?!?BR>
楊守敬的藏書來之不易。他在自述《鄰蘇老人年譜》中敘述得很明白:“世之藏書者,大抵席豐厚履,以不甚愛惜之錢財,或值故家零落,以賤值捆載而入;守敬則少壯入都,日游市上,節(jié)衣嗇食而得;其在日本,則以所攜古碑、古錢、古印屬交易之,無一不獲者?;貒螅瑥鸵再u字增其缺,故有一冊竭數(shù)日之力始能入廚者?!庇终f:“余初到日本,游于市上,睹書店中多所未見者。雖不能購,而心識之,幸所攜漢魏六朝碑版,亦多日本人未見,又古錢古印,為日本人所羨。以有易無,遂盈筐篋。……其能購者,不惜重值,遂已十得八九……”他在所撰《日本訪書志緣起》中說:“余之初來也,書肆于舊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購求不已,其國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爭之。于是舊本日稀,書估得一嘉靖本,亦視為秘笈,而余力竭矣。然以一人好尚之篤,使彼國已棄之肉,復登于俎,自今以往,諒不至拉雜而摧燒之矣,則彼之視為奇貨,固余所厚望也?!睋?jù)北京大學留日博士陳杰女士在日調(diào)查了解到,楊守敬當年在日本找森立之購書時,因沒有錢了,但又怕森立之夜長夢多而變卦,只好當面訂下君子協(xié)定,幾天之內(nèi)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楊守敬便向廣東東莞的親家黃燮云借得一筆巨資,方才將書買到手。
楊守敬對所藏的珍貴書籍愛之如命,他人到哪里,書運到哪里。在宜都筑“飛清閣”為藏書樓,在黃州筑“鄰蘇園”為藏書樓,在武昌菊灣筑“觀海堂”為藏書樓。1911年移居上海,因辛亥起義戰(zhàn)事原因,書不便運走,以后專派其子幾次赴漢探望,在門首發(fā)現(xiàn)革命軍政府貼有告示:“照得文明各國,凡于本國之典章圖籍,罔不極意保存,以為國家光榮。茲查有楊紳守敬藏古書數(shù)十萬卷,凡我同胞,均應(yīng)竭力保護,如敢有意圖損毀及盜竊者,一經(jīng)查覺,立即拿問治罪。楊紳系篤學老成之士,同胞咸當愛敬,共盡保護之責,以存古籍而重鄉(xiāng)賢?!焙髞項钍鼐锤熬┚腿蚊駠檰枺謱\抵北京。他認為“典籍散失,則非獨吾之不幸,亦天下后世之不幸也”。因此,在他謝世前立下遺囑將書捐于政府,后由楊氏后人按囑捐給民國政府,交政務(wù)院政事堂,后移交故宮博物院和北海松坡圖書館。
三
新中國成立后,史學界、文博界的人士搜集楊守敬資料,調(diào)查了解楊守敬的學術(shù)活動,寫了許多紀念文章見諸報端。20世紀80年代又有武大著名教授和知名人士李國平、唐長儒、吳于廑、陶德麟、吳林伯、劉真和湖北醫(yī)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朱裕璧、中國青年出版社顧問朱語今等8位聯(lián)名向湖北省和宜都縣兩級政府發(fā)出倡議,并致函當時的宜都縣長,建議修建楊守敬紀念館。上海復旦大學的譚其驤教授也寫信支持。宜都縣(今宜都市)于1986年修復楊守敬故居以作紀念館,修復其在龍窩的墳墓建成陵園,與紀念館一起于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以杉村邦彥為團長的日本代表團和我省、宜昌地區(qū)以及縣領(lǐng)導一起參加了開館揭幕式。
楊守敬故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青磚青瓦,木樓木梯木地板,雕花門窗,除周邊山墻外,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均為木制。紀念館辟有5廳5室:惺吾廳、典籍廳、真跡廳、碑刻廳、懷念廳;遺著室、臥室、書齋、遺物室、友誼室,陳列著近千件展品。既有楊守敬生前用過的床、柜、椅、臉盆、書、硯、毛筆等物品;也有他留給后世的幾十部遺著、幾十件書法真品,還有親筆書丹的碑刻、拓片;同時還有國內(nèi)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如啟功、王學仲、肖嫻、齊良遲、周韶華、岳石塵、廖靜文等200多名所題贈的書畫精品,日本友人捐贈的與楊守敬有關(guān)的幾十種書籍、幾十件書畫作品。此外,還有毛澤東、鄧小平、陳云、李先念、董必武、郭沫若以及魯迅、李四光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知名人士關(guān)心重視楊守敬的有關(guān)史料和圖片。
觀眾看完故居,接著可乘車到龍窩拜謁楊守敬陵墓。楊守敬墓緊靠長江,遠可遙望江水東流去,近可聆聽水浪撞擊的波濤聲。陵園蒼松翠柏環(huán)繞,五廂巨碑巍立,一對石獅守衛(wèi)在墓的左右,墓碑由著名金石書法家徐無聞題寫“楊守敬先生之墓”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著名書法家、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陳上岷撰并書《重修楊守敬墓碑記》,分立主碑兩側(cè),楊守敬故居和陵墓均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守敬故居與陵墓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數(shù)十萬來自國內(nèi)30余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qū)的參觀者,還有來自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外賓。5次與日本代表團進行學術(shù)交流、4次聯(lián)合舉辦書畫展(其中有一次在武漢舉行)。1986年成立楊守敬研究會,辦有《楊學通訊》內(nèi)刊,楊守敬紀念館成立后,館會合辦將通訊更名為《楊學研究》,現(xiàn)已辦80余期,備受楊學研究者青睞,并為國內(nèi)外楊學專家所關(guān)注。(轉(zhuǎn)載《湖北文史》第七十二輯,本文作者鄭務(w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