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協(xié)文史

竹溪縣政協(xié)是如何編撰第一輯《竹溪文史·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的

2017-04-28 17:16:12  
字體大小:【

 

    《竹溪文史》編輯工作起步于1983年3月縣政協(xié)成立初期。隨著政協(xié)各項工作有聲有色的開展,文史工作也提到議事日程,具體工作由新組建的竹溪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負責征編出版。第一輯《竹溪文史·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的編撰工作,受到縣委、縣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用兩年多的時間,于1985年10月出版。 

 

    為了把第一輯《竹溪文史》編輯好,竹溪縣文史委先后發(fā)出征集資料或約稿書簡47封,利用出差、開會、學習、探親機會,在北京、武漢等地走訪烈士生前戰(zhàn)友、老紅軍、老干部、老教授20多人(次),收集到有關聶之俊烈士的口碑資料、文獻資料近20多萬字,藏集到烈士照片、生前遺書和烈士被害后,當年進步團體、進步人士要為烈士雪冤復仇的有關函件共20余件。

 

    《竹溪文史·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詳細記載了聶之俊烈士在竹溪組織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先后兩次被捕入獄,于1939年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時年僅23歲)的英雄事跡和高尚品德;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革命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艱苦歷程,以及中國青年、革命知識分子為勞苦大眾翻身解放,默默耕耘,不斷探索,追求光明,不惜犧牲年輕寶貴生命的獻身精神,說明了革命勝利果實來之不易;歌頌了黨的正確領導和光輝偉大,宣傳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具體生動的共產主義教育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現實意義。但是由于當時是第一次編輯文史,在提高文史質量方面上走了不少彎路,其中《聶之俊烈士傳略》6700多字,曾五易其稿。此輯在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提質的路上,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求真存實,要經得起時間證明和歷史檢驗?!痘貞浡欀×沂繉]嫛穼儆诘胤礁锩懂牐滓蝿帐撬恼鎸嵭?,真人真事是此專輯的根本特點和基本要求。因此,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政協(xié)文史“三親”特色,求真存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形象真,以真取勝,以真感人。

 

    由于此輯涉及烈士生前年代久遠,資料不全,有些事情要查清確實困難,一方面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另一方面著眼于搶救活資料;有些當事人提供口述不一的材料又到檔案局、史志辦等單位加以鑒別、核實;有些資料缺乏,更是通過多種途徑,擴大調查線索,追根究底查到水落石出。因此,在整個編寫過程中,自始自終堅持了求真存實,對于烈士事跡、經歷時代、成長環(huán)境,以及有關的人和事都進行充分了解;對每一件事情的時間、地點、情況、進程,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以研究核實,使之符合客觀實際。形成初稿后,先送烈士戰(zhàn)友、親屬等征求意見,再送相關部門審查核實修定,真正做到“慎真而不詭”、“事信而不誕”。

 

    二、主題深刻,要符合革命理想教育和思想教育目的。在統(tǒng)籌《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征編大綱時,首先明確寫什么,不寫什么,怎樣寫都先理出頭緒,突出主題,使之能成為宣傳愛國主義,砥礪高尚情操和進行革命理想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題材。因此,在搜集資料時著重圍繞烈士參加抗日斗爭這個主題,從他浩瀚的真實生活、事跡中,概括、集中、提煉、挖掘出精髓,這種精髓就是聶之俊烈士革命精神的結晶,這個主題越典型,就能啟人心扉催人奮進,就越能達到“記一方之人物,激千秋之愛憎”的目的。

 

    事實證明,《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這一指導思想是正確的。當時湖北省委、武漢市委離休老紅軍陳平、鄭速燕(當年在鄂北地下區(qū)黨委工作過)來信說:“這本《回憶聶之俊烈士專輯》很有可讀性,情節(jié)感人,史料真實可靠,對青年進行教育竹溪縣政協(xié)辦了一件好事?!比h各區(qū)(鎮(zhèn))教育組,重點中、小學校把《專輯》作為學校政治教學的輔導教材。縣共青團以溪青字(86)8號文件通知精神,要求把學習聶之俊烈士事跡同學習南疆英雄(鄖陽籍)活動結合起來,在全縣106個團支部中掀起“學習烈士·爭做四有青年”的熱潮。

 

    三、形象鮮明,要突出人物個性和愛國熱情。要想把烈士寫得栩栩如生,形象鮮明,躍然紙上,還必須賦予人物以鮮明的個性,否則就只能給人以模糊的感覺,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一般烈士的共性就是革命性,就是對黨忠誠,信念堅定,英勇斗爭,熱愛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但每位烈士卻又有他自己的個性需要表現出來,因此在撰寫《聶之俊烈士傳略》時,作者特別注意抓住個性,盡量把烈士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濃墨重彩顯示他思想性格和革命事件,使烈士傳略和典型事件緊密結合,濃淡相襯,以收到烘云托日之效。

 

    此外,還根據烈士的職業(yè)、文化教養(yǎng)、氣質稟賦、言談舉止、革命信仰、遭遇及其產生的影響,注意對其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和對話描寫,精心的捕捉住烈士的音容笑貌,深刻反映烈士內心的深幽。例如,以對話描寫的手法把押送就義部分有聲有色用烈士自己的話來表現自己,讓烈士的形象像浮雕一樣凸顯在讀者面前。

 

    四、樸實精練,要有可讀性和資政育人的價值。為防止《聶之俊烈士傳略》過于刻板、令人煩倦,不適應當代青年讀者的口味,突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履歷表式”和“編年史式”的老框框,文章的體裁采用記敘文的手法。為既能充分發(fā)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又有可讀性,一是依靠烈士的英雄形象、高尚品德來感染讀者;二是不虛構,用簡練的筆法,樸實、貼切、傳神的形象語言,以及對環(huán)境、氣氛的充分描寫,從而真實記錄和反映了聶之俊烈士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受董必武等老革命家的派遣到竹溪縣擔任中共地下黨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烈士生前光輝歷程和在竹溪革命活動情況等方面多琢磨、下功夫,從而塑造烈士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的高大形象。

 

          (竹溪縣政協(xié)  吳曉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