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余生魂歸何處
在途中,陳昌浩因胃病嚴重寄寓湖北大悟縣人、中醫(yī)但復三家中,徐向前因操山西口音擔心暴露而先行赴陜。在但復三的細心照料下,陳昌浩身體逐漸恢復。后來,但復三知道了陳昌浩身份后,與他結拜為異姓兄弟,但復三年長為兄。1937年6月底,在陳昌浩堅持要回延安的情況下,但復三護送他到了甘肅蘭州。
在陳昌浩尋找黨組織之時,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也在找他。當時,國共兩黨合作已經(jīng)開始,蘭州已經(jīng)設立了八路軍辦事處。但是,當時陳昌浩并不知道此事,但復三又護送他到西安。在西安,陳昌浩聽到風聲說延安正在開展“反張國燾路線”,作為張國燾主要助手的他擔心到延安后受到批判,就給當時在延安、曾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的朱光寫信,說他住在西安某旅館,請他將信轉給“張先生”(張國燾)。陳昌浩沒有寫明張國燾,也未署自己的名,但他估計朱、張二人都認識他的字體,看到他的信后一定會派人到西安接他。結果,這封信卻石沉大海。
9月初,在焦急中等待的陳昌浩回到了老家,和妻子劉秀貞及兩個兒子團聚,后又隨但復三到大悟縣汪洋店東二里的何氏祠堂居住。在湖北期間,陳昌浩仍堅持地下斗爭,并多次潛回鄂豫皖老區(qū),試圖重新發(fā)動當?shù)厝罕婇_創(chuàng)新的局面。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殺,昔日的紅區(qū)已經(jīng)變成白區(qū)。不得已,陳昌浩將妻子和小兒子托付給但復三照顧,自己繼續(xù)尋找黨組織。
11月上旬,歷盡坎坷的陳昌浩來到延安。他問起朱光信的事,才知道朱光收到了信,“因內容含含糊糊,不得要領,不知是誰寫的,加上張國燾當時正受批判,就沒有把信轉給他”。
同月,延安召開活動分子會,研究西路軍失敗的教訓,認為西路軍的失敗應與“張國燾錯誤路線”聯(lián)系起來分析。為此,陳昌浩被免去一切職務,并接受了近一年的審查檢討。在此期間,他獨自默默地承擔起西路軍覆滅的責任,反復表示:“我必須就我的錯誤向黨及紅軍以至西路軍回來的同志與去新疆的同志檢討?!?BR>
1938年8月,陳昌浩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次年8月27日,陳昌浩攜幼子陳祖濤隨周恩來夫婦赴蘇治療。飛機在新疆停留期間,陳昌浩隨周恩來探視了西路軍殘部,他對昔日部下說:西路軍的失敗全是我指揮失誤所致,對不起西路軍的將士,我應對西路軍的失敗負全部責任。談話間,他多次鞠躬謝罪,以至于雙手抱拳到額,在場同志無不動容。
在長年“牧羊”蘇聯(lián)期間,陳昌浩在集體農(nóng)莊里受盡了磨難。1943年起,陳到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工作。在蘇聯(lián)期間,他曾給中共中央發(fā)了大量電報,要求返回祖國參加革命,卻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1949年10月(一說1952年6月),陳昌浩返回北京,受到劉少奇和朱德的熱烈歡迎,但他謝絕了所有黨內、軍內任職,選擇了成為一名中共黨史的研究學者——先是任中央馬列學院副教育長,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副局長,主編過《俄華大辭典》,翻譯出版了《旅順口》、《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等書。
20世紀60年代,陳昌浩曾經(jīng)返回湖北故鄉(xiāng),在那里見到了許多當年的老部下——而今皆為解放軍高級將領,陳在大會上眼含熱淚向他的舊部致歉,又一次獨自承擔起西路軍覆滅的歷史責任。
即便如此,他還是無法逃脫命運魔爪的無情追擊。1967年7月30日,“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一年以后,受到秘密指使的紅衛(wèi)兵對他進行了殘酷的“批判斗爭”和毒打,情知“罪大惡極”的陳昌浩在寓所紅霞公寓里吞服大量安眠藥后永久地睡去。后來,他的尸體被秘密火化后拋棄于荒野。直到今天,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墓穴里,還只有一個空空的骨灰盒。陳昌浩之死,引發(fā)了黨史上著名的“陳昌浩案”——西路軍是執(zhí)行了“張國燾路線”嗎?西路軍的失敗是陳昌浩造成的嗎?
歷史疑案:西路軍失敗誰之責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昌浩案終于浮出水面。
1980年8月21日,陳昌浩追悼會在北京舉行,徐向前主持追悼會,公開承認其為革命做出過應有的貢獻。
1981年,朱玉以“竹郁”為筆名撰寫了報送鄧小平的《“西路軍”疑》,對西路軍問題提出看法。不久,鄧小平批給西路軍幸存者李先念閱。
在為西路軍正名問題下,當年的另一位知情者陳云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1年11月22日,陳云同李先念談起西路軍問題,陳指出:“這個問題不能回避,西路軍過河是黨中央為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而決定的,不能說是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chǎn)物?!?BR>
1982年2月27日下午,陳云在住所內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委會議。會后,他同李先念談話,李提到鄧小平批給他閱的《“西路軍”疑》一文。陳云再次說:“西路軍是當年根據(jù)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而組織的,我在蘇聯(lián)時,曾負責同他們聯(lián)系援助西路軍武器彈藥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邊境上親眼看到過這些裝備。西路軍問題是一件和自己有關的事,我今年77歲了,要把這件事搞清楚?!闭勗捴?,他建議李先念準備一份有關西路軍問題的材料。
根據(jù)鄧小平的批示和陳云的建議,李先念組織人員歷時一年,查閱了大量原始材料,于1983年初寫成《關于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鄭重指出:“西路軍執(zhí)行的任務是中央決定的。西路軍自始至終都在中央軍委領導之下,重要軍事行動也是中央軍委指示或經(jīng)中央軍委同意的。因此,西路軍的問題同張國燾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軍南下的問題性質不同。西路軍根據(jù)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和打通蘇聯(lián),不能說是執(zhí)行張國燾路線?!?BR>
1983年1月5日,在看完李先念派人送來的《關于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和附件(當年中央軍委和西路軍領導人之間的來往原始電報)后,陳云委托秘書電告李先念辦公室:
送來的電報已看過了,可以送小平同志。西路軍打通國際路線,是黨中央、毛主席過草地以前就決定的。當時,共產(chǎn)國際也愿意援助,二百門炮都準備好了,我親眼看見的。西路軍的行動不是執(zhí)行張國燾的路線,張國燾路線是另立中央。西路軍的失敗也不是因為張國燾路線,而主要是對當?shù)孛褡迩榫w、對馬家軍估計不足。
在此,陳云還為陳昌浩說了公道話,西路軍失敗不是陳昌浩個人的責任,“主要是對當?shù)孛褡迩榫w、對馬家軍估計不足”。3月8日,陳云又就此致信李先念:“你寫的關于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和所有附件,我都看了兩遍。這些附件都是黨內歷史電報,我贊成把此件存中央黨史研究室和黨的中央檔案館??上日埿∑酵鹃喓笤俳恢醒氤N婚??!?月22日,鄧小平在李先念寫的說明和附件上批示:“贊成這個說明,同意全件存檔。”
得到鄧小平、陳云等中央常委的同意后,這一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是非終于得到澄清。不過,當時李先念的說明和中央常委的批示只限存檔,公眾并不知曉。
西路軍問題解決后,陳昌浩的平反也相應地提上議事日程。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親自批示為陳昌浩恢復名譽,批示指出:西路軍失敗有著特定的歷史原因,并非故意為之,陳昌浩是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的,應該恢復名譽。
在一切撥亂反正后,西路軍和陳昌浩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其“和張國燾路線徹底劃清界限”。
199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的時候,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一書出版,該書對陳昌浩的分析清晰而且客觀公正。
1997年7月,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出版,在“陳昌浩”詞條中,中國軍方、學界公開承認他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指揮員”,并實事求是地指出:“1936年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與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作戰(zhàn),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11月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
2000年6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陳云年譜》,其中公開披露了陳云提議并主持為西路軍平反一事的全過程,從而對西路軍的歷史是非作了公開澄清。
2001年11月7日,江澤民在紀念徐向前元帥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他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指揮部隊與敵人血戰(zhàn)4個多月,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zhàn)略行動?!痹诖?,江澤民實際上也高度評價了西路軍的最高領導人陳昌浩。
2001年11月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功勛卓著英名永存——紀念徐向前同志誕辰100周年》一文,其中有:“1936年10月下旬,根據(jù)黨中央、中軍委的部署,徐向前和陳昌浩率紅四方面軍第5、第9、第30軍共兩萬余人的部隊,西渡黃河,征戰(zhàn)祁連山,以實現(xiàn)‘打通國際路線’的戰(zhàn)略任務。
西進的途中,遭遇到駐守甘肅、青海的馬步青和馬步芳以騎兵為主力的‘馬家軍’3萬余人和10萬民團的瘋狂圍追堵截。徐向前同志以其冷靜的頭腦、頑強的意志、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率部同強敵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血戰(zhàn)。由于河西走廊地區(qū)沒有根據(jù)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西路軍孤軍苦戰(zhàn)四個月,殲敵2.5萬余人,最終未能免于失敗。西路軍指戰(zhàn)員所表現(xiàn)出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成為我軍戰(zhàn)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在此,西路軍和陳昌浩的歷史功勛事實上得到了更明確的肯定,并明確提出西路軍失敗是“由于河西走廊地區(qū)沒有根據(jù)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而不是陳昌浩個人的原因。
現(xiàn)在,陳昌浩的故居已經(jīng)修葺一新,向世人訴說著其主人“由神奇而腐朽、由腐朽而不朽”的傳奇一生。(轉載《湖北文史》第七十七輯,本文作者夏明星、吳宏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