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心一
清光緒七年(1881年),湖北宣恩縣李家河鳳山鎮(zhèn)康氏家出生一男,父為其起名康濟民,字緒丕,又名培阜。這就是我的叔祖父康濟民。
早年,康濟民之父康振恒由鶴峰縣康家?guī)X遷居宣恩李家河從商,經(jīng)營副食糕點,從生意交往與顧客處事中,深領耕讀為本的重要。膝下三子,長子康緒植為文秀才,次子康緒業(yè)中武舉人,康濟民居三,6歲啟蒙攻讀詩書,尊長兄康緒植為師,學經(jīng)史,習辭章,通書法,曉音律,遞接書香門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康濟民中秀才,時年20歲。后與同鄉(xiāng)段宜廷考入湖北武昌文普通學堂,與董必武結為同窗摯友。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首義前,康濟民加入孫武、劉文仲在湖北組建的“共進會”,并與董必武、利川籍好友甘績熙及同鄉(xiāng)周之翰、朱伯平、段吉常、段宜廷等積極籌劃首義的準備工作,盡心竭力,共謀國事。首義后,康濟民任鄂軍政府參謀。同年11月26日,漢陽失守,武昌告急,都督黎元洪驚恐不已,暫避武昌糧道街、湖北革命實錄館檔案卷宗封面卓刀泉,委派康濟民督辦糧款,援軍安民,以資接待。12月7日,都督府又派康濟民任兵站站長,調劑后勤供給。他辦事盡力,籌措有方,屢建功勛。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授予其“丙級勛章”一枚。
民國元年(1912年),開國施政,省政府設置“湖北革命實錄館”,委康濟民為該館調查員。民國十三年(1924年),董必武任湖北農(nóng)工廳廳長,康濟民任編修館收發(fā)室主任,專事機要文書之職,摯友鄰近,倍添親密。其間,康濟民攜妻帶子于身邊,妻燕氏生子起名康燕,深得董必武寵愛??笛酁榉孔宓苄珠g排行第三,人稱康三娃。工余之時,董必武常到康濟民館里一聚,總逗著康燕一樂:“三伢子,喜歡讀書嗎,要討得你爹高興啰!”輕輕松松,其樂融融,友情熱情均在其中。
民國十五年(1926年),武昌閉城,糧食拮據(jù),康濟民傾心盡心,籌集糧食,以濟貧民,并在時局危難之際,以自家所有,拿出面粉百余公斤,施助饑民,救濟同鄉(xiāng),相互共渡難關。
1938年10月,日軍侵犯,武漢淪陷。迫于時局,處境艱難,康濟民決定退居故里。臨行時,與董必武合影留念,董必武為其饋贈衣物一箱,親筆書贈楹聯(lián)一副,以示真摯友情。同時,利川籍首義好友甘績熙送其青銅古琴鴛鴦式鎮(zhèn)紙(壓尺)一對,一半刻有“濟民兄”,另一半刻有“績熙弟”,紀念意義極為深重。另外,與董必武的合影照,與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副總統(tǒng)黎元洪的巨幅合影等,康濟民生前一直珍藏在家。
歸居故里后,施巴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長劉楚才屢請康濟民出山任職,已看清時政的他均婉言謝絕。
晚年,隱居家鄉(xiāng)的康濟民閉門不出,以詩書為伴,以琴瑟為友,一方面?zhèn)鹘套又?,教出二侄子康雅儒一筆好書法,教出四侄子康老幺一手好京胡,家院內吟詩賦聯(lián),琴棋書畫,共享天倫。同時,不忘濟助鄉(xiāng)鄰,互結友情,怡然自得。1942年春,操勞國事家事一生的康濟民因病在李家河病故,享年61歲。遵從康濟民的遺愿,他的墓地定在宣恩著名景觀之一——李家河將軍巖對面,那古代衛(wèi)民將軍的化身與辛亥革命志士的陵墓,構筑了一方吉祥,裝點了一方和諧。1942年10月,因避國難隱居宣恩長潭河女兒壩的張難先,專程從長潭河到李家河拜訪好友康濟民,當?shù)弥禎褚艳o人世,悲痛至極,即向其家屬親切問候,深為知己表示懷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十分惦念辛亥革命時的摯友康濟民,他通過《人民日報》尋問,意為:若是康濟民健在,見報望即進京。同志友情,溢于言表。
1988年12月21日,政協(xié)宣恩縣委員會、中共宣恩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宣恩縣民政局為辛亥革命志士康濟民樹碑立傳,在康濟民墓前召開紀念大會,肯定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認定他一生濟民的事跡。1995年12月出版的《宣恩縣志》為康濟民立傳,《恩施州志》相應收錄。2009年12月,中共宣恩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宣恩縣民政局、宣恩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為康濟民陵墓復修給予資助。正是:志士革命有志士大略,濟民助貧實濟民一生。(宣恩縣政協(xié)文史委薦,轉載《湖北文史》總第九十一輯)